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烽火燃遍神州,贵州地处西南内陆,正因其独特的战略区位与坚韧的精神,成为了抗战时期不可或缺的战略大后方。从物资转运的生命线到文化薪火的庇护所,从百万将士的出征地到工业内迁的落脚点,这片土地用热血书写了壮丽史诗。
抗战后方的战略支点
1938年武汉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沿海主要港口相继被日军封锁,西南地区成为维系全国抗战的重要“输血通道”。贵州地处连接川、滇、桂、湘的枢纽位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入境后,多依赖川黔、湘黔等公路转运至重庆及前线,贵阳也成为联通西南、华南、华东和延安的战略枢纽。
贵州不仅承担物资中转,更直接参与战场保障。随着战事推进,旧州机场转为对日作战前沿基地,在保障“驼峰航线”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每日起降飞机数十架次,有力支援了空中抗战。晴隆“二十四道拐”作为史迪威公路标志路段,以60度陡坡实现高差250米爬升,堪称工程奇迹。据统计,经此转运战略物资达45万吨,这条在敌军轰炸与物资匮乏中由无数民众守护的公路,成为真正的“抗战生命线”。
与此同时,贵州也为山河存续文脉。抗战时期,北平、上海等文化中心相继沦陷,地理位置相对安全的贵州成为中华文化火种的“诺亚方舟”。1937至1944年间,浙江大学、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等多所高校内迁贵州,与本土的贵州大学共同形成大后方罕见的文化教育集群。浙江大学在湄潭办学七年,师生于艰苦中潜心学术,培养出50余位两院院士,被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在守护文化遗产方面,贵州同样功不可没。1938年,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为避战火,跨越五省西迁,最终藏于贵阳北郊地母洞,历时5年8个月,直至抗战胜利。同年,80箱故宫文物迁藏于安顺华严洞,其中书画类超80%,含宋元明清名家巨作,涵盖中国书画史巅峰。在战乱与潮湿环境中,贵州民众与文物工作者以“宁毁身家,不毁典籍”的信念守护,使这批瑰宝完好无损。
贵州的担当,不仅在于守护后方,更在于直面战场的牺牲。1937至1945年,贵州共征兵639631人,以当时约1000万人口计,平均每百人中有近6.4人奔赴前线。原黔军改编的11个陆军师,参与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敌后,数万贵州儿女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多地救亡运动高涨,贵阳设立的八路军交通站、新华日报分销处及迁驻的战俘收容所、红十字总队等机构,共同构建起抗战支援网络。
穿越时空的黔贵风骨
贵州的抗战历史,熔铸成独特的精神气质,赓续传承。“山洞里的坚韧”是代表特质之一。贵州喀斯特地貌中的山洞,战时成为特殊“保险箱”,为文明火种提供天然屏障。文澜阁《四库全书》藏于地母洞后,工作人员针对多雨潮湿气候,创新防潮技术,通过筑木台、铺石灰、建瓦棚、凿水沟等措施,控制洞内湿度,确保古籍安全。
故宫文物在华严洞获严密守护,并在安顺、贵阳展览,激发民众爱国热情。这“于绝境中守文脉”的坚韧延续至今。2025年贵州省博物馆推出《华夏同御侮 黔山续文脉》特展,通过170余件文物文献、190余张历史图片及4个复原场景,全景展现贵州守护文脉的贡献,开展当日吸引1.9万余名观众。
“草鞋里的血性”烙印着黔籍战士的勇毅担当。黔军因装备简陋被称为“草鞋兵”,却以吃苦善战著称。贵州籍抗战老兵刘宪玉,随部队转战多地,亲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惨烈战役。淞沪会战中,日军重兵集结,狂轰滥炸,企图三月亡华,刘宪玉等黔籍战士穿着草鞋赶路,提着大刀肉搏,在上海鏖战三月。
敢闯敢拼的血性,在贵州发展历程中不断升华。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者们穿胶鞋于崇山峻岭开凿隧道,修建川黔铁路;今天,贵州大数据产业从“无中生有”到“风生水起”,贵阳贵安蜕变为“中国数谷”,正是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精神的延续。
“弦歌中的坚守”谱写了文化抗战壮歌。1937年秋,贵阳“筑光音乐会”从文艺沙龙转为抗日先锋,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用方言呐喊“亡国奴当不得”,激发民众抗战热情。遵义成立“青年抗日救国会歌咏队”等组织,通过话剧、歌剧、民歌等形式传播爱国思想。
今日贵州,贵阳获“爱乐之城”美誉,路边音乐会与88年前的“筑光音乐会”异曲同工;“村超”“村BA”等“村字号”品牌绽放生机;《多彩贵州风》等作品成为叩响世界艺术大门的名片;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伟大转折》剧目形成文旅科技融合新样板。这正是“弦歌不辍”精神的诠释。
从历史走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贵州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在新时代书写了“后发赶超”的精彩篇章。
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指引下,贵州现代物流体系焕发新活力。绿色智能物流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提供支撑,中欧班列将贵州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运往全球。
如今,贵州筑路架桥,出山跨海,交通脉动强劲。公路总里程突破22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4256公里,即将实现“市市通高铁”;航道里程3954公里,“北入长江、南下珠江”水运大通道加速形成;民用机场市州全覆盖,是全国少数“市市有机场”的省份之一。作为“桥梁博物馆”,世界高桥前100名中近半数坐落于此。天堑变通途,交通巨变改写贵州“边陲末梢”的格局。
“四大文化工程”深入挖掘抗战文化资源,推动抗战遗址焕发新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镇远和平村旧址传递人道主义精神;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通过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这些遗产被活化利用,构成贵州红色旅游的重要支点。“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日益响亮,贵州也因历史与生态交融的独特魅力,成为人们追寻历史、致敬英雄、享受自然的向往之地。
传承抗战奋斗精神,贵州在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中成果丰硕。建成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吸引华为、苹果等企业数据中心落户,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建成“中国天眼”,彰显攻坚克难的探索精神;新能源领域因地制宜,截至2025年6月底,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6090.7万千瓦;“电动贵州”建设加快推进,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已突破1200亿元,成为西南绿色转型增长极。这一切,是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多元迸发与生动实践。
80年风雨兼程,80年砥砺前行。站在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看到的不仅是烽火岁月的牺牲与坚守,更是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那种于绝境中开生路的智慧,那种以弱势拼强者的血性,那种在苦难中守文脉的坚韧,正在新时代的贵州续写新的传奇。
黔贵风骨,历经八秩春秋的淬炼而愈发岿然。这源于历史的深厚积淀,更将成为贵州迈向未来、开创辉煌的最深沉底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贵州旅游大家谈|近者悦 远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