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省牛出栏率第一 安顺牛有点“牛”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0日

2025年上半年,安顺市肉牛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出栏肉牛7.56万头,同比增长17.77%,牛出栏率跃居全省首位。这一骄人数据背后,是安顺市立足资源优势,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8月15日,在镇宁自治县白马湖街道祝英村,村民柴其顺正忙着照料牛棚里的23头母牛。“去年卖了30头牛,收入12万元左右。”这位2019年返乡创业的“牛倌”难掩兴奋。从外出务工到在家养牛,柴其顺不仅实现了身份的转变,更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致富喜悦。在安顺,像他这样通过养牛实现增收的农户已达二千余户,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位于关岭自治县普利乡的贵州章德农牧有限公司,上半年也取得了不俗成绩,这家企业专注“关岭牛”养殖和母牛繁殖,今年以来已销售肉牛169头。“我们坚持品质至上,主要销往安顺本地和广东市场。”该公司负责人方敏介绍,目前企业带动5人稳定就业,牛存栏有300头,160余头母牛。


关岭牛凭借氨基酸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及口感鲜美的特点,获得不少消费者青睐。作为安顺肉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保种繁育工作备受重视。


在关岭自治县普利乡李家田的关岭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关岭牛种质资源保护场,通过严格筛选、科技支持、人才培养、科学管理,现有240头纯种关岭牛能繁母牛,根据毛色、眼睛、牛角等特征分为10个家系。“我们已成功繁育135头优质母牛,并建立基因数据库。”关岭自治县畜牧服务中心主任郭燕平表示,“确保品种纯正,是打造‘关岭牛’品牌的关键。”


微信图片_2025-08-18_194341_257.jpg

近年来,关岭自治县充分发挥关岭牛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创新采用“政府主导、全链整合、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推动传统肉牛产业向现代化三产融合转型升级。从1999年入选“贵州四大黄牛”,到2016年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关岭牛”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产业配套建设也在同步推进。位于安顺经开区的贵州安顺宏屠畜禽屠宰有限责任公司,占地面积19.66亩,内设有检验检疫车间(化验室)、冷链配送车辆、污水处理等设施。自2024年9月建成投产以来,年屠宰能力达5万头,产品远销上海、成都等地,今年产值已突破2400万元。当地多部门联合开展的私屠滥宰专项整治,更为牛肉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一直以来,安顺市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创新推出“28安心养”联农带农模式,实施肉牛产业奖补和政策保险,推动“企业+农户”代养合作。2025年,全市新增肉牛家庭牧场395家,人工种草保有面积达15.61万亩,秸秆饲料化利用1.5万吨,屠宰活牛7680头,已超出2024全年水平,产业链条日趋完备。


微信图片_2025-08-18_194347_258.jpg

这些数据不仅反映出安顺市肉牛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头,也彰显出当地政府和企业在推动肉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益方面所作的积极努力。


如今,安顺市正着力构建“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已建成投产的年产12万吨牛饲料加工厂保障了源头供给,精深加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同时,鼓励肉牛企业结合市场需求开发牛肉系列产品,培育企业品牌。并积极争取关岭牛纳入“村超”等文体活动宣传平台,创新营销拓展市场空间。


站在新起点,安顺市锚定更高目标。“我们将完成全年全市种植优质饲草6万亩,优质饲草比例达80%以上;优化家庭牧场管理模式,释放屠宰加工产能,深化品牌建设。”安顺市农业农村局肉牛产业专班负责同志表示,“让‘关岭牛’真正‘牛’遍全国。”这条融合发展的“牛”路子,正引领当地群众奔向更加红火的幸福生活。



上一篇:“安顺把游客宠成家人” 四川车友拖来100多位“新市民”

下一篇:《贵州省广告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发布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