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通报!”
当舆情在网上炸了锅,这三个字,承载着亿万网友无声的期待。
一纸通报,方寸之间,蓝底白字,早已不是一份简单的公文。它是数字时代连接政府与公众的神经末梢,是戳破谣言的针,是照亮迷雾的灯。
每一次舆情的潮汐涨落,都有无数目光紧紧锁定,大伙儿刷着手机,心都悬着,就盼着那份通报能早点来,把事儿说清楚、说明白,让心里那块石头落了地。
我们见证过“教科书式”的榜样:那些及时详尽、字字千钧、充满诚意的通报,就像给网友吃了一颗定心丸,是非曲直,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让人服气。
然而,现实中也常遇不少“糟心款”:姗姗来迟的回应,前后矛盾的逻辑,语焉不详的披露,措辞失当的文本,“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本应一锤定风波的通报,却成了点燃次生舆情的“浇油”之火。
是公众过于苛刻?还是通报偏离了沟通本意?
今天,我们聊一聊:民心所向,网友期待的究竟是怎样一份通报?
一
话风即作风,字字见人心。
官方通报,真不是冰冷的程序性文本。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和民众知情权保护的重要手段,它是执政者面向公众的一次“交心”,是作风在文字端倪处的真实映照。
字怎么写,话怎么说,是不是真心实意,大家伙儿一眼就能瞅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如果说通报是一门公关艺术,那这门艺术就是群众工作的艺术,其本真无外乎还是那四个字:实事求是。
对于网民来说,在信息瞬间可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带来的是对确定性的加倍渴求,官方通报更显分量之重。
网上那些看似七嘴八舌的讨论、义愤填膺的评论、焦虑万分的等待,说白了,核心就一句话:“这事,得有个说法,得让我们知道管事的看见了、听进去了、当回事了、给个准信儿!”
对于政府来说,信息传播进入了读秒时代,我们从来没有如此便捷地知道群众和网友在想什么,期待什么,生什么气、抱什么怨。
技术拉近了距离,自然也放大了情绪,当一则通报被挂上热搜,老百姓看的,不光是上面写了啥事儿,更是在字缝里咂摸那份态度和温度。
网友围观“远在千里”之事,如同关心“自家之事”,这是公民意识的觉醒,是人民监督的进步。
若视网民为“洪水猛兽”,心存“刁民”“挑刺”的偏见,将之束之高阁,置之不理,如鸵鸟般把头埋进沙堆,那可真是自己把通向老百姓心里的路给堵死了。
遗憾的是,现实中常遇迟疑与推诿:
迟到的通报背后,是拖沓的作风;空洞的表述之下,是调查的浮泛;套话的堆砌,映照工作的敷衍。琢磨“上头会怎么看”,忘了“下头老百姓怎么想”,文字便充满战战兢兢;想着“怎么把自个儿摘干净”,少了“这事该咋办”的担当,内容自然躲躲闪闪。
老百姓吃的是啥?吃的是理,更吃的是情!从善如流、知错即改的姿态,往往比完美的姿态更动人、更可信、更可敬。
犹记今夏,贵州某景区因运营问题致歉通报:退票,并承诺“凭当日票全年免费玩一次”。这点补偿,能完全弥补游客浪费的时间和糟心吗?未必。但那份“您的委屈,我们真搁心上了”的诚意,像冬天里的一杯热茶,暖人心窝。
放下架子,直面对错,拿出诚意来沟通,这力量,比一万句漂亮话都管用。
官方通报,民心所系,不为假丑恶遮羞,而为真善美张目,其重量在于它承载了对真相的敬畏、对民意的珍重。
从“衙斋卧听萧萧竹”,到“每于微博听民声”,放下姿态、善于倾听、有效回应,把事情的本来面目说清楚,将处理的真实态度亮明白,一则令人信服的官方通报自有千钧之重。
二
通报要通达,冰心在玉壶。
谁不把舆情当回事,舆情就让谁摊上事;谁不上好新闻发布这堂课,舆情就给谁好好上一课。
移动互联网时代,两种错位最要命。
时间差:舆情都火烧眉毛了,通报还在穿鞋系扣子。结果呢?真相没出门,谣言满天飞。
话语差:官方说的,跟老百姓听的、想的,完全不在一个频道。冷冰冰、文绉绉的官腔,生生在干群之间垒起一堵墙。
“拖、瞒、捂、堵、压”那套老黄历,早该扔进垃圾堆了。想着“放一放冷处理”?那就是慢性自杀;全民盯着的大事,不吭声,就是最大的失职。
当然,复杂的事查清楚得要时间。但这绝不是当“闷葫芦”的借口。其实老百姓要的是“这事儿有人在管”的务实态度,对真相的还原也有耐心。
因此,首报锁定核心事实框架,安定人心;续报动态呈现处置进展,缓解焦虑;终报完整还原事件全貌,画上句点。这种滚动更新、实事求是的沟通方式,是争取理解、避免误会的关键。
舆情工作归根结底是人心的工作,老百姓要的,是一份有分量但不摆谱、讲专业但接地气的真相说明书。
然而现实中,多少通报写得像“八股文”,冰冷僵化、避重就轻。某地那篇240多字的通报,220字都在讲“各级领导如何如何重视”,实质内容就挤牙膏似的挤了那么几句,网友无奈疾呼:少些官腔,多说点“人话”吧!
再看某地“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退”事件。网上都炸锅了,焦点全在“亮证女”到底何方神圣,传言指向蓝某某。
当地“辟谣”平台倒是快,出来说了句:网传蓝某某系“不实信息”。人民网评一针见血:“在风波欲成风暴之际,舆论想听的不是‘她不是谁’,而是‘她是谁’。”
各类通报中更有一个高频词——“基本属实”,堪称“万金油”。
令人想起一篇旧文,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论“基本属实”》中曾尖锐指出:有苍蝇就是“属实”,没苍蝇就是“不实”。
“基本”用于程度或数量问题尚可,但滥用则成了模糊事实、规避责任的挡箭牌。
如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水文数据跨省硬搬家”,当地回应“该信息基本属实,有关部门审核把关不严”。赤裸裸的抄袭还需“基本”修饰?这已非陈述事实,而是对风险的精明算计,生怕话说满了担责。
“基本”一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可用。精心的语言测算,到底不敌诚恳箴言,“虚晃一枪”“顾左言他”,治不了病灶,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三
舆情深处听民意,整改关键在行动。
民声鼎沸处,常有真知灼见;舆情喧嚣中,难免沉渣泛起。
互联网赋予每个人麦克风,但也放大了“看客心态”与“键盘侠”的戾气,吃瓜跑偏、谣言肆虐、网络暴力、“人肉开盒”等乱象丛生,治理挑战严峻。
公众渴求真相,官方期待认可,这是双向的“刚需”。但这绝不意味着通报应一味迎合。
越是大事儿,通报的分寸越得拿捏准:啥时候说?说到啥程度?话咋说?都得掂量着司法进度、保密要求、个人隐私等等。
同时,必须擦亮眼睛、明辨是非:把真心实意为公理发声的,跟那些唯恐天下不乱、恶意带节奏的区分开;把大伙儿真正关心的核心诉求,跟被裹挟的次要纷争理清楚。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对那讲理的、盼明白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深入浅出,和风细雨,共产党人一心为民,坦荡磊落,有疏即补。
对那造谣生事、混淆黑白的,立场鲜明、重拳出击,严惩造谣传谣、混淆视听者,以儆效尤,用行动廓清迷雾,凝聚最大共识。
其实,做好一切工作的底层逻辑,就是要有“评论区思维”,经得起群众的审视与评说。但也要警惕通报成为形式主义的变种,只说事不办事,胸脯拍得震天响,落实没得几斤两!
此前,某地燃气抄表乱象“卷土重来”,多次登顶热搜便是前车之鉴。通报、整改、道歉,若沦为“空头支票”或“文字游戏”,只会透支信任,引发更猛烈的“次生舆情”。
认错道歉,行动比言语更有力。
通报也好,整改、道歉也罢,不是浮于表面的“空头支票”,更不是敷衍塞责的“文字游戏”。事后道歉不如事前尽责,口头承诺更要看实在整改。若“屡教不改”的恶习不改,再多的“道歉”也苍白廉价。这也警醒我们,但凡轻举轻放,无不引发二次舆情,不可不慎。
民心如水,宜疏不宜堵。常以良方善药化解民忧的“结节”,社会的机体方能健康运转,只有把事情办实在了,把问题真解决了,才是堵住舆情的“正本清源”之道。
历史已经证明,人民是我们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
善于从汹涌民声中辨得失,在复杂舆情明是非,将“官方通报”这一关键法宝运用得当,把老百姓的呼声,变成党的好政策、政府为民办的好事实事、干部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动力,咱们才能和老百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块儿吃苦,一块儿奋斗,一块儿奔向更好的日子。
下一篇: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