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好特色产业优势,做强农特产品,因地制宜的发展一批适宜紫云地理气候条件的果蔬产品。近年来,紫云自治县结合县域农业的发展实际,依托具有地理标识的农特产品红心薯,不断培育和壮大产业结构,目前,紫云县红心薯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带动当地薯农400余户,贫困户300户。同时,改变坡地传统种植的做法,种植经果林,不仅退耕还林,还促进了农民增收。
眼下正是红薯收获的季节,深秋,难得的太阳当顶,种植大户刘国义趁着好天气带着村民们在红薯地里忙碌着,一个个鲜红硕大的红薯被翻出泥土,村民们正忙着捡拾、挑选、归拢、装框......受雨水偏多的影响,今年紫云红芯红薯的产量有所减少,但却丝毫不影响农户的收入。
紫云白石岩乡红心薯种植大户 刘国义:“我们红薯都是卖给合作社,今年的红薯产量比去年低。 但今年的单价比去年高了很多 ,去年只卖二块五至三块, 今年卖到四块至四块二三。”
薯农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春季,薯农都要将薯种下种,每亩平均投入的劳动力折算下来在200块钱左右;到秋季,红心薯进入成熟期,平均亩产量可以达到2000斤左右,按照今年3块钱的收购价,红薯的亩产值达到6000块钱,扣除管护成本1400元,可以赚到4600块钱。
薯农 刘江花:“以前种玉米的时候,一亩地一年能产到五六百斤左右,一亩地只能拿到五六百块钱,现在(红薯)一亩地可以产2000斤左右,每斤达到三块钱左右,所以一亩地每年收入达到5000多块钱。”
据了解,紫云今年共计种植红心薯面积6000余亩,可产红心薯1200万斤,产值达到3600万余元。按照“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该合作社与当地87名种植大户建立起合作关系,采取零售与电商双轨并行的销售方式,对农户种植的红芯薯进行保底收购、统一销售。
紫云文硕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陈敏:“今年红薯的总产量比去年减少了很多,但是市场价要比去年好一点,所以我们的总收入就比去年要好一点,我们线下主要是往北上广,中高端超市或者是小区之类的,我们线上主要是往全国各地。”
紫云红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为了更好的用好本地资源,减少成本,发展红心薯深加工成了必然。今年,五峰街道办中心村下院组红芯缘红薯干加工厂投产,针对性的解决了大个头的红心薯难销售的问题。
紫云红芯薯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吴朝鹏:“紫云的小红薯,按照今年的市场价来说三块钱一斤。大红薯的话,只能卖到八毛到六毛一斤,我们拿来加工成红薯干,我们五斤可以加工成一斤红薯干,六毛一斤的话,三块钱就能加工成一斤红薯,一斤红薯干我们销售的零售价就是三十块钱一斤,就大大提高了紫云红薯的价格。”
据了解,一亩红心薯产量在2000斤到3000斤左右,其中有将近一半属于大红薯,大红薯因为个头大,一般顾客会选择购买个头小的红心薯,导致大红薯出现销售难的问题,为了解决大红心薯销售难的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红心薯深加工产业。
紫云五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周选:“通过这一次红薯深加工就可以解决了一部分,相当于给老百姓解决了部分收益,有将近一半卖不出去的红薯通过我们保底回收价一块钱一斤给农户增加了收益,提高了农户栽种红薯的积极性。红薯(干)初步每天是产量500斤,鲜薯每天就需要2000斤,2000斤就可以给我们当地一些滞销的大红薯解决了他们的销售难的问题。”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产业发展是关键。除了在主导优势产业上下功夫之后,紫云县政府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结合“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不断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在紫云四大寨乡的喜凯村,这里种植了3500多亩的脐橙。当下脐橙已经成熟,一个个饱满金黄的脐橙挂满枝头。今年,吴玉伦夫妇种植的近8亩脐橙喜获丰收。
紫云四大寨乡喜凯村村民 吴玉伦:“这个脐橙销售也可以,像去年卖二块三块,今年我就卖四块,而且还不够卖,人家都跟我订完了现在,像我栽这个7、8亩土地,收入一亩不低于一万,今年的收入就有七八万左右 。”
目前,喜凯村脐橙等经果林种植面积接近1万亩,去年,喜凯村人均收入就达6500元,是四大寨乡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从2014年开始,四大寨乡结合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积极调整产业发展布局,鼓励和引导当地群众发展和参与脐橙种植,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而喜凯村正是得益于此发展起来,如今,经果林染绿了山梁,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紫云四大寨乡喜凯村村支书 王志昌:“(以前)我们这个地方以玉米种植为主,收入不高,又花劳力,所以我们经过和党委政府商量以后,在我们村种植一些产业,就以李子和黄果(脐橙)为主,我们全村种脐橙1500亩,挂果胜果期收入570万,除开人工管护费用外,全村总收入是345万。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在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紧紧围绕产业革命“八要素”,种、养结合发展农村脱贫产业。今年来,紫云全县落实红心薯种植面积1.5万亩,精品水果12.48万亩,发展肉牛养殖2.88万头,生猪(含花猪)15.88万头等种养殖产业覆盖全县各乡镇。通过订单农业,全县共签订农产品订单5295吨,完成销售4096吨,销售金额1770万元。
新闻联播记者:章爽爽 外宣:涂文俊 刘庆 报道
下一篇: 开发区南山村:一园区多业态 增收益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