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毛佩琦接受天眼新闻专访,深入解读屯堡文化跨越六个世纪依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深层原因,阐释其对于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启示。
文明传承的活态样本
“屯堡文化绝非孤立的地域现象,而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传承的活态样本。”谈及屯堡文化的核心价值,毛佩琦指出,这一文化遗产之所以历经六百年风雨而传承不辍,源于其血脉中深植的精神基因,共同构筑了文化传承的坚实根基。
家国情怀是屯堡文化最鲜明的精神底色。回溯历史,明朝三十万征南将士自江南水乡远赴云贵高原,“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军事戍守,更有先进的农耕技术、儒家伦理与商业文明,实质性地开启了贵州开发的历史进程。”毛佩琦告诉记者,三十万人口的迁徙,不仅筑牢了西南疆域的稳定,更将家国一体的意识深植人心,成为屯堡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

而包容共生则是屯堡文化展现的生存智慧。身处多民族共生的黔中大地,屯堡人与苗族、布依族等民族和谐共处,为今天推进多元社会和谐共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
守正创新则是屯堡文化保持活力的内在机制。毛佩琦指出,无论是语言服饰的保留,还是因应山地条件对建筑样式与农具的创造性改良,都体现出屯堡人在“守”与“变”之间的辩证智慧,这正是其文化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贵州省正式建制,这一时期恰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同步。”毛佩琦特别强调,从更宏阔的历史视野审视,屯堡的兴起与发展始终与国家进程紧密相连。西南地区的稳定与开发,不仅为明朝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深刻印证了地方发展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重要组成。
解码活态文化遗产
作为明代屯边政策的“活化石”,屯堡文化的学术价值已远远超越地域范畴。毛佩琦深耕明史数十载,多次深入黔中屯堡村落开展田野调查。
“传统史学研究所依赖的‘文献+考古’二维框架,在面对屯堡这类‘活态’文化遗产时显得捉襟见肘。”毛佩琦表示,屯堡文化的精髓不仅存在于典籍与遗址之中,更生动地体现在乡民的日常起居、节庆仪礼与口传记忆里。因此,他将“田野考察”提升至与方法论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出构建起“文献+考古+田野”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

田野调查让历史研究从文字走向具身,从抽象走向可感,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认知的维度。
尽管研究成果丰硕,毛佩琦坦言,屯堡文化仍有许多待解之谜。“屯堡妇女特有的‘凤头鞋’在江南地区尚未找到考古学上的对应物;水蓝色服饰究竟寄托着对江南水乡的深刻记忆,还是暗合了军屯身份的某种象征?”这些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既是研究前沿的重要课题,也预示着屯堡文化仍蕴藏着广阔的探索空间。

以真实性守护文化根脉
随着文化遗产旅游热潮的兴起,屯堡文化正处于保护与发展的关口。毛佩琦在赞扬贵州保护实践的同时,也对当前部分地区文化遗产开发中出现的乱象表示担心。
“一些地方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随意涂改历史建筑风貌、编造‘伪民俗’故事,表面上热闹非常,实则割断了文化的血脉,误导了公众的历史认知。”在毛佩琦看来,一切文化遗产工作都必须以“真实性”为不可撼动的基石。“学者须恪守学术伦理,不做违背历史的牵强解读;保护工作者要秉持科学精神,避免过度干预和商业化改造;旅游开发者应怀有文化敬畏,将传承价值置于经济效益之前。”他强调,只有多方协同、心存对历史的尊重,方能守住遗产的本真与完整,使其真正“活”在当代、传之久远。
谈及屯堡文化对当代青年的意义,他寄予深切厚望:“年轻一代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屯堡文化所蕴藏的家国担当、坚韧意志与包容智慧,正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他特别鼓励青年人既要读万卷书,汲取历史智慧;更要行万里路,深入文化现场,走进屯堡村落,在田野中感知文明温度,找寻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在亲身体验中深化文化认同。

“六百年屯堡,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智慧与时代价值。”采访尾声,毛佩琦期待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科学有效的保护与创新性的传播,使这份珍贵的活态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为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地方发展注入深厚而持久的力量,让这部镌刻在大地上的“活史书”,在新一代人的用心守护下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