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汤昌萍在六枝特区人民法院落别法庭工作刚好满一年。翻开她的手机通讯录,里面多了34位特别好友——全是法庭辖区内各村(居)的党支部书记。
“他们可是我开展基层调解工作的‘秘密武器’。”汤昌萍笑言。这些“好友”不仅是联系人,更是她走进村寨、听懂乡音、解开矛盾的一把把钥匙。
不久前,她就和板照村党支部书记伍贤坤一起,成功化解了一起困扰村民两三年的“心结”。
图为:在田间地头开展调解工作。受访者 供图
该村村民徐某因自留地被叔叔徐某某用荆棘封路无法耕种,一纸诉状递到落别法庭。亲情与利益纠缠不清,村委和派出所多次调解无果,徐某某始终态度强硬:“我的地,我做主。”
收到案件后,汤昌萍没有着急开庭,而是第一时间打开好友列表拨通了伍贤坤的电话。当天下午,两人就站在了那条被荆棘阻断的田埂上。
伍贤坤用布依语和徐某某聊收成、拉家常,话里是乡里乡情;汤昌萍则从民法典中相邻关系条款切入,轻声解释法律后果:“封路拦下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亲情。”
她同时拨通了徐某的电话:“都是一家人,各退一步吧。”一番法与情的对话之后,徐某某默默拿起工具,主动清除了路障。徐某随即撤诉。一度对簿公堂的叔侄,终于重归于好。
图为:通过会议共同开展调解工作。受访者 供图
这不是什么调解“奇迹”,而是落别法庭推行“三链三端”实质解纷工作法的生动写照——从“感知链”前端捕捉矛盾,到“办理链”中端闭环化解,再到“巩固链”末端实现案结事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作为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法庭,落别法庭辖区人口8万余人,布依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占比高,治理环境复杂。汤昌萍说:“我们不能只坐堂问案,更要让法律长出‘脚’走到田间地头,长出‘眼睛’看清民心民情。”
她形容“感知链”是法庭延伸至乡间的“神经末梢”: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法庭在全区34个村居设立“家事纠纷观察点”,网格员、妇联成员、热心村民都成了最早的“哨兵”。而她通讯录里的34位村支书,就是这双“脚”、这双“眼”。他们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枢纽,更是调解搭档。
一旦前端感知到纠纷,便迅速启动“办理链”。立案先走调解,简案7天内处理,复杂纠纷也不超过30天。落别法庭还常把巡回审判庭设在村头巷尾,用一场场接地气的审理实现“化解一案、教育一片”。
图为:成功调解群众矛盾。受访者 供图
而“督促履行三书”机制——《自动履行承诺书》《风险告知书》与《惩戒书》则在立案时同步送达,既唤醒当事人责任意识,也有效减少逃避履行现象。2024年,落别家事诉前保全案件数同比增长100%,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反而下降6.67%。
最后一环是“巩固链”,着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通过“关联纠纷合并调处”机制,法庭对离婚后的财产、债务等问题进行“穿透式”清理,避免一案衍生多案。2023年以来,已成功减少衍生案件196件。
此外,法官还会不定期回访,尤其关注单亲家庭和留守未成年人,联合综治中心建立“虚假诉讼名单”,用信用惩戒遏制恶意行为,更用“如我在诉”的共情陪伴家庭走出困境。
2024年,落别法庭婚姻家事案件调解成功率达72%,涉家事执行案件同比下降10%。这些数字背后,是“法官+村支书”联手、“法理+情理”交融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更是“枫桥经验”在凉都乡村的生动实践——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正逐步成为这片土地上实实在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