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修纂的《四库全书》,曾分藏七阁守望华夏文脉,至1937年,唯文澜阁本独存江南。当战火焚尽诗画江南,这七万卷文明火种被迫踏上生死迁徙的路。2015年,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贵州省获赠全套。人们都说,阁书在70年后,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贵州。
影印版文澜阁《四库全书》
1937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当战火迫近东南,坐落于西湖之畔的文澜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浩劫。阁中所藏的《四库全书》,是江南三阁抄本的硕果仅存者,七万卷典籍,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粹,在侵略者的炮火下,危在旦夕。8月4日一大早,浙江图书馆孤山馆区的铁门悄然打开,几辆满负荷的货车开了出来,车上装着140箱文澜阁《四库全书》和88箱馆藏善本。谁也没曾想到,这将是一场世界图书史上罕有的“长征”。
1938年初,浙江大学时任校长竺可桢电告教育部,强调“文澜阁《四库全书》硕果仅存”,建议运往内地。教育部采纳建议,致电浙江,提出“兹为保全国家文献起见,望贵省府设法运黔”。
浙江大学时任校长竺可桢
文澜阁《四库全书》搭乘汽车、木船,更多的是依靠挑夫的肩膀和双脚,开始了长达2000多公里的颠沛流离,途经浙、闽、赣、湘数省,穿越崇山峻岭,于1938年4月30日深夜运抵贵阳,存放在科学路贵州省立图书馆内。
1931年建成的贵州省立图书馆外景
“二四轰炸”是贵阳历史上最惨烈的空袭,市中心繁华地带几乎夷为平地。当时负责保管书籍的职员们惊魂未定,立即意识到这里绝非长久之地。经过多方踏勘,贵阳城北黔灵山麓,一个名为“地母洞”的天然溶洞进入了大家的视线。此地山势连绵,植被茂密,荒凉异常,是天然的屏障。
1939年4月,文澜阁《四库全书》安全转移至地母洞。这个隐蔽于黔灵山深处的天然洞穴,成了国宝在贵州长达近六年的“战时书库”。
现位于贵阳市鹿冲关森林公园的地母洞
然而,山洞的庇护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潮湿。黔地阴雨连绵,洞内水汽氤氲,对纸质书籍而言,这是一种无形、持续的侵蚀。浙江大学学者与贵州省立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始了另一场无声的战斗。他们架设木架隔开地面湿气,放置大量石灰缸、木炭吸潮;抓住有限的晴朗天气,将沉重的书箱搬出洞外,在严格保密的地点小心摊开晾晒,通风防霉;更要时刻提防虫蛀鼠咬。每一次翻晒,都是对体力和责任心的巨大考验。因晾晒库书除潮效果显著,之后每年秋季对库书进行晾晒除潮成为必需的工作。1942年后,又于春季加晒一次,形成春秋两次晒书的惯例。
地母洞内铺设的石灰缸、木炭
1944年底,“黔南事变”爆发,部分日军一度侵入贵州独山等地。文澜阁《四库全书》再次面临紧急转移。有关方面决定将文澜阁《四库全书》转移至重庆。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响彻云霄。地母洞中的守护者们,激动万分,热泪盈眶。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箱箱书籍,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1946年5月,在确保交通安全后,这批承载着国魂与黔地人民情谊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告别了守护它们六年的地母洞,由6辆卡车载运离开重庆,经贵州、湖南、江西进入浙江,于当年7月5日回到了西子湖畔文澜阁,结束了多年颠沛流离。
浙江省杭州市文澜阁
在贵阳的时光,是文澜阁《四库全书》数百年流传史中短暂却也厚重的一章。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是无数押运者、守护者、黔地百姓,用智慧、汗水筑起了一道庇护文明火种的“城墙”,让这部中华文化的“根脉之书”得以在祖国西南的青山绿水间安然无恙。
上一篇:安顺“跳米花神”载歌载舞迎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