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军屯习俗流传至今的非遗习俗,为啥是个瓜?
来源: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9日

你知道这里的招牌美食八大碗,都有什么菜吗?中国餐饮大会为何连续三年都在这里举办?从明代的军屯习俗到如今的非遗项目,为什么会是一个瓜?一起走进清镇卫城镇,学做瓜灯,寻找美食。

昔日镇西卫,今日卫城镇。明清时期,卫城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商业重镇,南来北往的过客,促成了这里独特的饮食文化。在这里,你除了可以大快朵颐、遍尝美食,还可以穿越时光,探幽思古。

卫城镇位于清镇市中北部。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在这里设立镇西卫。

卫城镇耕读书量创始人周光俊说:“我是明朝屯军的后人,先祖入黔时曾在毕节七星关驻守。清朝光绪年间,曾祖父带着全家搬到卫城,耕读传家是屯堡人崇尚的生活方式。我和几位老朋友一起编《镇西卫》杂志和《卫城镇志》,我还用这些年的积蓄几十万元,修建了耕读书屋。”

“我们卫城的这个名称,它有个特定的因素:明崇祯三年,扼制水西就在卫城这个地方筑城设卫,取名叫镇西卫,这个卫城是黔中咽喉之地。我们这一半截街,就是最繁华的街道。”周光俊告诉记者。

清镇这个地方,连续三年,每一年都举办中国饮食大会,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的美食相当具有江湖地位。周光俊说:“带有江湖气质的,最出名的就是清明粑。要在春天,清明菜才长出来。”

清明粑是卫城居民在清明前后食用的传统小吃,与江浙地区的青团、艾草果类同,它由清明菜嫩芽尖和糯米面混合而成。老人们说,清明期间吃了清明粑能让眼睛明亮。

卫城过去有小荆州之称,水西到贵阳的人客,走到这个地方要在这个地方歇脚,好吃的东西非常多,其中有臭豆腐,还有烙锅。

周光俊说:“这个烙锅在我们这个地方还有个传说故事,明末清初,吴三桂剿水西,当地的义士都退守到一个叫营盘山的地方,烧起火把铁板放在火上烙食物。”

现在的卫城烙锅食材已经丰富多样,大方的爆浆豆腐、九溪的烤小肠、兴义的耳块粑,从主食到蔬菜,从肉类到各种创意食材,应有尽有。

卫城汇通四州,五方杂处,饮食文化特色鲜明,有吃在贵州,味在卫城之说。这里既有琳琅满目的街头美食,也有精雕细琢的珍馐美馔,其中卫城八大碗最具代表性。

卫城镇八大碗厨师罗翔灵说:“我从小就跟姑外公林清和学做卫城八大碗,他是清末民初的名厨,他曾经在四川、广东学过厨艺,并把宫廷御菜的菜式带到了卫城。现在我已经把八大碗的手艺教给了我的两个儿子。”

八大碗是卫城宴席必备,也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因其深受宫廷菜影响,烹饪技法考究,菜式品质精益求精。

在贵州美食版图上,卫城始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美食高地,食材不仅可以果腹,还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每逢中秋佳节,在卫城乃至整个清镇市,当地居民都要选取南瓜、金瓜或西瓜来雕瓜灯,寄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镇瓜灯节非遗传承人黄国平说:“清镇一直都有雕瓜灯的传统。每年中秋节晚上,小孩提着瓜灯上街玩,一条街都亮了。十多岁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父亲学雕瓜灯。”

当地人说,明朝屯军驻扎在清镇,就把雕瓜灯的习俗带到这里,并流传至今。2009年,清镇瓜灯节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代不停更迭变换,历史不断书写新篇,但弥散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习俗,却像这传承了几百年的瓜灯技艺,瓜虽易朽,灯却长明。从明朝镇西卫的烽火狼烟,到今日卫城镇的袅袅炊烟,卫城用四百年的时光,将历史的云烟化作口中的滋味,将戍边的乡愁雕成手中的瓜灯。文化的传承,历史的余味,都伴随着百姓的寻常人生。


上一篇:文脉传承让城市更有质感|贵州老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生

下一篇:截至2024年底,“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健儿共取得519个世界冠军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