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种出2.4万亩“酱酒芯片” 普定趟出增收新路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31日

仲夏时节,安顺市普定县大山深处,红缨子高粱在田野中起伏,如潮水涌动。短短两年间,该县红缨子高粱从零星种植,发展到了2.4万亩,成为当地群众的增收新路,而这源于一场跨越千里的东西部协作帮扶。


“现在我天天在全县跑。”安顺市黔锦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海文告诉记者,还有一个多月,红缨子高粱就要成熟,现在进入了最关键时期,他每天都开着一辆面包车,载着农用无人机、发电机,穿梭在普定县各个高粱地内,进行“飞防”作业。


image.png

无人机正在“飞防”


7月26日下午,普定县马官镇河柳村,田间高粱长势喜人。张海文熟练地将无人机升空,机翼卷起阵阵微风,所到之处,高粱成片摇曳。5分钟不到,一亩地的病虫害防治就完成了。


“现在技术太先进了。”他感叹地说,如果像以前一样采用人工防治,一亩地至少要花5天时间。但即便有无人机助力,他也非常忙碌——在普定县,2.4万亩红缨子高粱分布在数十个村庄。


红缨子高粱是贵州酱香型白酒的关键原料,有着“酱酒芯片”的美誉。它的种植条件非常挑剔,对气候、海拔、土壤、水文都有严格要求,传统集中种植核心区位于遵义市。


2023年11月,在广州市花都区与安顺市普定县东西部协作的推动下,红缨子高粱项目落地普定。由花都区政协牵头,组织酿酒专家、企业代表组成专家组,深入普定进行实地踏勘。


专家组翻山越岭,逐村分析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确认了普定县种植红缨子高粱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在花都区政协帮扶下,确定了高粱的销售渠道以及收购模式等。


image.png

专家组查看红缨子高粱长势情况


项目很快落地。经验丰富的贵州晶广禾农业公司作为执行主体,负责提供种植技术、种源、销售渠道等。张海文所在的安顺市黔锦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该公司在安顺的合作伙伴,负责对接农户,如发放种子、教学、飞防、收购等具体工作。


2024年4月,普定马官镇、化处镇等多个乡镇被确定为红缨子高粱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2万亩,涉及农户1004户。2025年,种植面积翻番,达到2.4万亩,覆盖农户超过1800户。


据了解,普定种出的红缨子高粱将由贵州晶广禾农业公司输送到遵义市仁怀市酱酒企业内。这些红缨子高粱经过层层专业检测,完全达到酱酒原料标准。


“我们的目标是未来三年内,实现5万亩规模。”张海文说,届时,将带动5000农户增收。


在这条增收之路上,最重要的是,农民放心大胆地种植。


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并明确收购价不低于2.8元/斤。


“种子我们免费发放,手把手全程指导。”张海文说,这完全打消了农户的疑虑,而且,2024年丰收时,他们的收购价达到了3.2元/斤,以亩产600斤计算,单亩产值约2000元,比种植传统玉米等高出千元。


image.png

红缨子高粱长势喜人


张海文对2024年秋季收购季记忆犹新。


“现场称重,现场发钱。”他说,当时,他们开着货车,一个村接着一个村收购,一天要发放数十万元。


这种实打实的收购方式,稳定了农民预期,让更多农户加入进来,2025年5月,红缨子高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姚发萍是普定县黄桶街道田坝村的农户,今年她种了10多亩红缨子高粱。“我以前都没种过,怕弄不好。”如今,看着高粱的喜人长势,她露出笑容,“应该会有个好收成。”


下一步,普定县将持续扩大红缨子高粱种植,预计到2027年扩大到5万亩,并实现绿色认证。届时,该项目将带动5000户农户参与,年产高粱3000万斤,农业产值9600万元,农民增收6000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贵州深入开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监督 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

下一篇:新华社快讯:退役军人事务部近年来累计为7000名烈士确定安葬地或找到亲属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