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贵州科研圈迎来一件大好事,新修订的《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落地。
说白了,这就是给科研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开药方,从成果转化、企业创新、科研人员活力这三块硬骨头下手,为贵州建科技强省搭好制度架子。
先聊聊最让科研人员振奋的,成果转化终于能“放开手脚赚钱”了。以前不少科研人员想把成果变成真金白银,总被捆着手脚:搞转化没收益,评职称不算数,想跟投持股没门路,兼职兼薪还怕踩红线。新《条例》直接喊出“现金奖励、跟投分红、合理兼职兼薪”,连技术转移人才评职称都单列通道,等于给科研人员发了“闯江湖许可证”。贵州医科大学已经尝到甜头,26个技术经理人跑前跑后,把化学药、民族药等领域的成果推向市场,好几个项目卖了上千万。省疾控中心更厉害,三年里24个技术合同,19个成功转化,这哪是搞科研,分明是把实验室里的“宝贝”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更给力的是,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能提绩效,成果转化收益能分给功臣,连公立医院搞转化都腰杆硬了。以后科研人员不用再纠结 “搞转化影响主业”,一门心思搞创新就行。
再看企业这边,新规简直是“及时雨”。过去企业搞研发,数据花钱买了不算研发投入,现在好了,数据资产能进研发经费账目,买数据的钱算研发投入还能抵税,这波操作直接帮企业减轻了资金压力。
贵州还搞了套“企业成长路线图”:从小微到规模企业,再到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企业,技术、人才、资金跟着企业成长“打包送”。这下企业再也不是科技创新的“配角”,而是能当仁不让唱主角。
最关键的是,科研评价终于不唯“论文职称”论英雄了。以前评职称光看论文发了多少篇,现在看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要能把成果变成产品,能帮企业赚钱,就算没发多少论文,照样能评上高职称。这种“凭实力说话” 的规矩,才能真正留住能干事的人。
说到底,这部《条例》就是要打破“科研圈只搞研究不碰市场”“企业想创新缺支持”的僵局。让科研人员敢赚钱、企业创新有甜头、评价体系看真本事,贵州才能把科技潜力变成发展动力。照这势头,特色科技强省的路肯定越走越宽。
上一篇:“我要把他们一个不少安全带回”|英雄女船长彭明艳和丈夫王福江面对极端恶劣天气,临危不乱、沉着应对、勇敢救人
下一篇:因为美食,爱上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