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丨难忘的抗战记忆:巴金的贵阳岁月
来源:知知贵阳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0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十四年浴血抗战,那些看似寻常的城市空间,都曾是民族存亡的烽火前线。

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扉页,一道深刻的历史印记在岁月长卷中始终清晰——那些浸润过巴金墨香的花溪街巷。这里,曾亮着《憩园》写作时案头的台灯,也藏着一个文学巨匠与一座城市用文字与信念共同书写的抗战记忆。今天,让我们一起触摸时光印记,聆听历史回响,让信仰的光辉继续照亮前行的路。

战时贵阳的文化底色:

抗战洪流中的文艺觉醒

全面抗战时期的贵州,由于大批高等院校、文化机构的纷至沓来,一向萧条的贵州,其文化活动非常活跃。抗战期间先后来黔的文化人士达数百人之多,有的潜心文学创作,有的进行学术研究,有的投入新闻出版,有的从事艺术创作,有的忙于戏剧演出,他们各自进行的文化活动,直接推动战时贵州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贵阳陆续出现了一些文学团体和文学组织,如“七七”文艺社、中国诗艺社、贵阳文艺界联谊会、狼火文艺社、大夏笔会以及中国写作协会大夏分会等,这些团体在全员动员、共赴国难的旗帜之下,以文艺为武器,宣传抗日,从而使一向沉寂的贵阳文学界开始出现生机,特别是1940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贵阳分会”,为推动贵州文艺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巴金的贵阳印记:

花溪岁月里的创作与人生

全面抗战期间的巴金是一位多产作家,曾一度寄居于贵阳花溪,并在此与萧珊结婚,期间,他完成了《生与死》《妇与夫》等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憩园》的大部分写作,他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也是以他在筑城中央医院第四病室的经历为写作素材的,后在重庆完成。1944年5月8日,当代著名作家巴金与相爱八年的萧珊在贵阳市郊的“花溪小憩”的宾馆完婚。

比巴金小十三岁的萧珊,念中学时就开始读巴金的小说。她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后,于1936年在上海设法寻找她心中的偶像巴金。她第一次见到巴金,就对他产生了爱情。1944年5月,中日湘桂之战即将打响。巴金等文化名人不得不转向抗战大后方西南,于是巴金与萧珊来到贵阳。他们在离开桂林前就已决定旅行结婚,并向亲朋好友发出了旅行结婚的通知。

△1944年5月,巴金与相爱八年的萧珊在贵阳结婚。图源贵阳市档案馆

1944年5月8日,他们在“花溪憩园”正式结婚。婚礼十分特别,没有举办任何仪式,没有办过一桌酒席,他们就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典。憩园中有一幢对外营业的洋房宾馆,其中一个房间灯红花鲜,这就是他们的洞房。婚礼虽然如此简单,然而,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深切而真诚的爱,使她们走到一起,结为终身伴侣,不仅新婚甜蜜美满,而且白头到老,一辈子幸福无边。

这对恩爱夫妻的共同生活从贵阳起步,经历了艰难困苦、千难万险、颠沛流离的考验。他们的爱情始终忠贞不渝。十年动乱中,巴金遭到极“左”势力的残酷迫害,萧珊竭力为巴金分忧解愁。为保护巴金,她不惜一切,受尽了折磨和屈辱,最后因身患癌症,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含恨辞世。巴金为此悲痛万分,含泪写下了经典散文《怀念萧珊》。

△2000年巴金重游花溪公园。图源方志贵阳

群像映照的记忆:

贵阳抗战文化的多元篇章

除了巴金,抗战期间在贵州各地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翻译的最具代表性的著名作家中还有齐同(高滔)、李清崖。齐同是全面抗战初期来至贵阳的进步作家,原名高天行,左翼作家,早年在北平求学,曾翻译高尔基的《宝藏》,全面抗战爆发后,至贵阳,先后在贵阳的几所中学任教。1938年春,与已到贵阳的蹇先艾、谢六逸、李清崖等人组织“每周文艺社”,出版《每周文艺》,积极参加“贵州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发起的“社会科学座谈会”,并为该会的《十月》刊物撰写文章。此外,齐同还与谢六逸、李清崖等人发起组织“中华文艺抗敌协会贵州分会”。同时,齐同还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完成了长篇小说《新生代》,小说中陈学海的形象极大感染了贵州知识界。

曾于上海复旦大学任教的李清崖主要从事法国文学的翻译工作。1937年随身携带《莫泊桑全集》的李清崖与妻女逃难,先到四川,后经江西、湖南,然后至贵州筑城,在迁至筑城的大夏大学任教,并担任该校国文系主任,由于其治学严谨,受到师生们一致好评。同时,李清崖还与本土作家谢六逸、蹇先艾等人组织“每周文艺社”,出版《每周文艺》副刊,宣传新文化和新文艺,积极推动抗战救亡。此外,他还与谢六逸、齐同等人发起成立“中华文艺抗敌协会贵州分会”。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的李清崖在工作之余,在当时生活极为艰苦、资料极为匮乏的情势下,仍孜孜不倦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工作,先后译出莫泊桑的名作《橄榄田》及欧美国家的一些短篇小说。

抗战期间在贵州逗留或居住的文学名人及其作品还有茅盾(《艺术的逃难》《贵阳巡礼》)、田汉、方敬、方殷、萧乾(《贵州书简》《湘黔道上》)、丰子恺、熊佛西、谢六逸(《日本之文学》)、蹇先艾(《乡谈集》)、陈安仁(《中国文化演进史观》)、黄尧(《漫画贵阳》)等人。他们在贵州的教育和文学创作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在贵州这块偏远地区传播和扩散,促进了贵州的抗战文艺活动,为贵州文学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增强了贵州人民的抗战意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贵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破50万亿元

下一篇:【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全国抗战救护体系的“心脏”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