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疾控再发布提示:水灾后传染病高发,接种疫苗可降低发病风险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3日

7月2日,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提示,连日来,受持续降雨影响,贵州省部分地区遭遇了洪涝灾害。洪水退去,灾区人民在重建家园的同时,有孩子的家庭也不能忽视儿童的疫苗接种。如果儿童因为洪灾没有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家长也不必担心,及时补种疫苗也可以使儿童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提示指出,家长务必要关注当地预防接种门诊发布的疫苗接种通知,了解接种时间、地点、疫苗种类等信息;也可拨打当地预防接种门诊或疾控中心电话进行咨询。如果儿童因为洪灾出现感冒发烧、腹泻等疾病,建议暂缓接种疫苗,待儿童身体康复后,尽快到接种门诊接种。


洪水极易造成水源污染和环境破坏,使水体蚊虫滋生和鼠类繁殖,造成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以及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风险升高。受灾群众除了做好环境卫生、饮食饮水安全、个人卫生、健康监测外,还可通过疫苗接种预防部分洪涝灾害后发病风险增加的传染病。


提示中,省疾控中心列举出如下水灾后高发传染病:


霍乱:是由O1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见于7-10月。典型症状为剧烈的水样腹泻和剧烈呕吐,但轻型病例较为多见。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水、食物及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有接触或传播危险的2岁及以上人群可接种霍乱疫苗,预防霍乱和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损伤为主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及黄疸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方式是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人群普遍易感。没有感染过甲肝病毒或未接种过疫苗的人群均可感染。接种含甲型肝炎成分疫苗,如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等均可有效预防甲肝病毒感染。不同疫苗适用人群和免疫程序不同,需结合年龄、身体条件和自身需求进行选择。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6月龄至5岁儿童高发。大多数手足口患儿无需治疗可自行恢复,少数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出现脑炎、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衰竭等症状。我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以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多见,其中重症手足口病多为肠道病毒71型引起。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6月龄-5岁儿童可通过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降低重症手足口病患病及死亡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主要流行于夏秋季(7-9月)。乙脑主要表现为起病急、有高热、头痛、恶心、呕吐、惊厥、意识障碍、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与体征,重型乙脑患者病后可遗留语言障碍、精神异常、智力减退、瘫痪等后遗症,甚至死亡。乙脑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洪涝灾害后,大量的垃圾和积水使蚊虫滋生,这也增加了乙脑病毒感染风险。乙脑目前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因此预防尤为重要。除做好防蚊、灭蚊措施外,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洪灾地区人群可接种乙脑灭活疫苗预防乙脑病毒感染。


据悉,以上推荐的疫苗均为非免疫规划疫苗,有接种意愿的群众可知情、自愿选择接种,具体疫苗信息和免疫程序,可咨询当地预防接种门诊或疾控中心。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洪灾中如被猫、狗等动物抓咬致伤,或被尖锐物体刺伤,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伤口处理,视伤口情况和既往接种史接种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等。



上一篇:全总拨款200万元支持贵州灾区灾后重建

下一篇:3·15报道的卫生巾乱象或将成历史!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