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咕噜景区内,一场别开生面的贵“村马”比赛激情上演,吸引了众多周边游客前来观赛。“早就在短视频上刷到三都的赛马比赛,这次趁着周末自驾过来都现场观看,真的太精彩了。”来自广西的游客王慧敏对赛马比赛赞不绝口。
“村马”不仅展现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更为拉动当地旅游消费注入了强劲新动力。今年以来,三都共举办“村马”赛事9场次,吸引游客超11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42亿元,同比增长45.11%。
不断拓展乡村各种消费场景,让游客多留一会、消费更多一点。贵州在消费多元化、文旅融合、体育赛事等多个领域积极布局,突出“多元”,聚焦“新意”,以“小场景”为支点,撬动乡村消费“大市场”,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传统的产业新起来,让城乡的互动热起来。
从“赶集卖货”到“体验经济”的蝶变
贵阳市花溪区党武集市,周末便挤满了年轻的“赶集人”。“党武集市真是个宝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不卖的。本来只是想去看看,没想到满载而归!”
在花溪大学城上学的王玉婷,一手举着糖葫芦吃得香甜,一手提着新鲜樱桃。除了美食,她还在党武集市上淘到了今年流行的水晶手串等各种小物件,还品尝了“裹卷”“恋爱豆腐”等本地特色食物,“体会了一把乡村烟火气”。
赶大集、逛集市已经成为年轻人最热衷的消费活动之一。不再局限于city walk,涌入市集成为他们的又一选择。
“快,前面有演出,过去看看。”在黔东南州凯里市下司古镇赶集的大学生付瑶琴远远就看到了下司大集百姓舞台,有奖竞猜、舞蹈表演让前来赶集的她直呼“体验感满满”。“我在这里买了一些民族饰品,本来吃了午饭就准备回去了,但是听说下午还有‘姑妈篮球’比赛,我想留下来看看。”
“下司大集不仅是一个农贸交易场所,更是当地文化交流、民俗展示的重要平台。未来,下司大集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繁荣注入新的动力。”下司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文化手艺”到“消费热点”的跃迁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春日晴好,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的千年槐树旁,银器敲打声与布依山歌交织成韵。
走进龙井银坊,只见七八名学生正围着女银匠张瑾学习传统银饰制作。熔银、锻打、塑型、打磨、刻花、抛光……一块银料历经十余道繁复工序,逐渐蜕变为一件件精巧的饰品。
“平时很少接触这些手艺,体验了以后感觉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初二学生吴彦哲他举着一把自己打的小银剑,眼中闪着兴奋的光。
无独有偶,龙井银坊旁的十二花香坊内,老板陈慧创新开发的香包、香牌等传统制香体验大受欢迎:“去年,我们接待研学体验超3000人次,还和省内的一些大学达成合作,香文化越来越受年轻人喜爱。”陈慧说。
研学热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清明节期间,龙井村农家乐家家爆满,村口还形成了专卖土特产的集市,蒙大妈的小摊上洋芋片、土鸡蛋、瓜子、黄豆、芫荽、小葱等土特产琳琅满目。“家长带小朋友来研学,整个村子都热闹了许多,土货可受城里娃喜欢着呢,一天能卖了400多元钱。”蒙大妈说。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的升级
春日风光无限好,人们纷纷踏出家门,投身于户外露营的乐趣之中。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董农村的露营基地,一顶顶白色帐篷下,人们烧烤,喝茶,体验农事采摘,好不悠闲。
近年来,“露营+烧烤+N”的新模式异军突起,小帐篷不仅成了新的“掘金”工具,更激发文旅市场活力,为乡村群众带来就业机会,助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水田镇围绕近郊旅游特色,创新性地提出了“露营+烧烤+果蔬采摘+亲子互动+农事体验+N”的发展模式,并成功吸引了众多旅游市场主体的加入。“我们围绕露营基地,积极丰富和探索集体经济‘1+1’模式。不仅盘活了罗庄村的闲置资产,还通过参与经营分红、土地租金等方式,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水田镇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黔东南州施秉县甘溪乡望城村花漾河畔生态农庄露营基地也顾客盈门。这个综合现代农业园,花卉种类达200余种,各主题花季吸引众多游客打卡。施秉县借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东风,围绕“以花造景、以景促游”,发展乡村农文旅产业,培育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以“赏花+”延伸产业链,打造乡村网红打卡点。
青山绿水间,乡村旅游正热,村民种下风景,游客寻得诗意,无数小场景撬动乡村消费大市场,助力绘就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