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墙石柱石门洞,石磨石碾石板路。走入安顺屯堡村落,乍入眼帘的,是黔贵大地的质朴与厚重。推门而入,却又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精雕细琢的门廊与窗棂,透露出江南特有的灵秀之气。
本寨春日风光。赵金芳 摄
1998年,当修复屯堡古建筑的杭州入黔后人、建筑师越剑第一次来到安顺云峰八寨的云山屯、本寨开展传统建筑田野调查,就被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顺势营造的建筑智慧深深吸引,恍惚间像是瞥见想象中临安祖宅的飞檐:那些被先祖带至黔中的营造智慧,早已化作喀斯特地貌中永不风化的文化符号。
600年前,随着明代“调北征南”,大量中原和两江地区的将士及眷属、农民、商贾、工匠迁居贵州。《贵州通志》记载:“明初设卫,军士多自江浙、湖广迁来。”
浙江人怀揣坚韧与希望,与当地百姓携手开垦荒野、修筑城池,为贵州开发注入蓬勃生机,娄九德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位于安顺学院东北侧的娄湖,每遇落雨,空气中便弥漫起一层细腻的潮湿,宛如烟雨江南跃然眼前。中国明史学会屯堡分会副会长、安顺学院博物馆馆长吕燕平介绍,娄湖原名娄家坡水库,娄家坡为娄氏入黔始祖墓地。娄氏后人娄九德,曾官至云南布政使,享有清誉。
安顺学院东北侧的娄湖。
《安顺城记》记载,娄九德,字虞廷,安顺府人,其先乃浙江嘉兴府嘉兴县角里街人氏。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调北征南,娄正、娄直、娄忠、娄良四弟兄,为征南入黔娄氏宗族一世祖,为“十八指挥定黔阳中”的指挥之一,分别镇守偏桥、都匀、普定、云南四地。安顺娄氏世系乃普定娄忠(字存忠)之后裔。
娄氏一族在日复一日的戍边生活中,沿袭江浙耕读传家的传统,努力进取功名,同时承贤启智。《安顺城记》记载,明代安顺共有进士8人,其中娄氏1人;有举人143人,其中娄氏8人。清代共208人岁贡,其中娄氏3人。
文教之外,生活中的交融更是数不胜数:在饮食方面,江南水乡的茨菇跨越山川,扎根于安顺旧州古镇,成为当地餐桌上的珍馐名菜;服饰流转中,明代江南妇女的“长袍、大袖、大襟”款式,是屯堡妇女们的日常穿着;习俗传承上,拜五显庙的信仰,至今仍在两地的烟火人间中隔空“互动”,传递着相同的祈愿与祝福……
镇远古城沿㵲阳河两岸而建的会馆。罗赐华 摄
入黔商道的贯通,则为两地交往注入经济动能。明清时期,浙商沿沅水支流㵲阳河逆流而上,在"黔楚咽喉"参与盐业、木材贸易。镇远等商贸重镇留存的历史印记尤为鲜明:㵲阳河畔镇远等商贸重镇"八大会馆"中,就有江浙会馆的身影,吴语商谈绕梁不绝。
以石头为主的屯堡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身为明代随军入黔的杭州临安越氏后人的越剑,再也无法割舍掉这种特殊的缘分。2006年,越剑带领他的学生,租下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本寨村最大的碉楼——王尚义家碉楼,开始了师生的第一次乡村修缮实践。修缮过程中,他们发现,因为民居内外粉饰的石灰保护,石墙竟然没有受到山间潮气的侵蚀。后来越剑把石灰样品送到同济大学石灰实验室化验,发现安顺屯堡地区的石灰都是镁质石灰,后期硬度比石头还硬,从而揭开了屯堡民居经历600年仍能屹立不倒的秘密。后面越剑又发起了“屯堡工作营”,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招募志愿者来到云山屯(坉),每年修复一座院子,迄今已逾10年。
越剑的屯堡工作营手稿。
如今,屯堡文化在贵州大地的活态传承与持续地研究推广,彰显着促进民族融合的时代价值。从江南水乡到黔贵大地,跨越600年的黔浙情谊,不仅在屯堡建筑中延续,更在新时代的文旅合作中,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