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民族特色村寨,妥妥的民族风情博物馆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2日

a061b435c0c075b7128c345b70eef2c.jpg

贵州共有312个村落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位居全国第一;757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位居全国第二;有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在西部地区位居第二。

在贵州这片多彩丰饶的土地上,有诸多瑰宝般的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它们留住了乡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凭借独一无二的特质,展现出别样的迷人光彩。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等民族特色村寨,是贵州旅游的热门打卡点,人们来这里探寻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风情。

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鼓楼彰古韵 侗乡风情浓

群山环抱的褶皱中,5座鼓楼如巨杉破土而立,这里是被誉为“时光边缘的村落”——肇兴侗寨。踏入肇兴侗寨,寨门口石碑上的“千年侗寨 醉美肇兴”8个大字映入眼帘,瞬间将人带入这充满魅力的侗族文化世界。登上观景台俯瞰,侗寨被连绵青山环绕,寨中的杆栏式吊脚木楼错落相依,清澈的小河从寨中蜿蜒穿梭。

17424379439573_a.jpg

肇兴侗寨风光。龙建睿 摄 (贵州图片库发)

肇兴侗寨素有“侗乡第一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鼓楼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这里还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有着享誉世界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大歌。侗寨有“三宝”,鼓楼、大歌和花桥。肇兴侗寨以鼓楼群最为著名。“鼓楼是侗寨标志性的建筑,肇兴侗寨有五座鼓楼,分别以‘仁义礼智信’命名,寨子里最重要的事情都要在鼓楼下进行商议。”肇兴侗寨导游吴金梅介绍。在这里,鼓楼凝聚着大家的力量,传承着侗族的文化与精神。

17424379446553_a.jpg

肇兴侗寨鼓楼。宁坚 摄 (贵州图片库发)

这里还是节日的海洋,谷雨节、芦笙节、尝新节……让人目不暇接。近年来,肇兴侗寨持续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将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打造成旅游品牌。目前,肇兴侗寨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64家,入驻文创产品销售企业38家,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

数据显示,肇兴侗寨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同比增长63.4%,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游客37.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增长63.8%。

17424379457249_a.jpg

肇兴侗寨巡游活动。 吴光辉 摄 (贵州图片库发)

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千灯耀苗岭 AI游新体验

清晨,朝雾宛如轻纱,温柔地笼罩着千户苗寨,如梦如幻。夜幕降临,山间水畔,吊脚楼的灯光星星点点,从山脚一路蜿蜒至山顶,好似现实版的《千与千寻》,散发着令人沉醉的迷人魅力。

4385d56c53a53481f781940b94aa725_a.jpg

西江苗寨景色。田江川 摄 (贵州图片库发)

西江千户苗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历史与苗族的迁徙史紧密相连,苗族西氏支系历经无数次迁徙,最终择雷公山麓这片依山傍水的河谷缓坡定居。这里现有居民1400多户,6000余人,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西江千户苗寨堪称苗族文化的“露天博物馆”,苗族的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等传统习俗保存完好,拥有苗族芦笙舞、苗年、苗绣等1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年节、吃新节、牯藏节等传统节日,更是苗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

微信图片_20250321003036.jpg

姑妈篮球赛场。雷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姑妈”篮球赛火爆出圈,新奇、好玩、快乐成为苗寨新名片。此外,热门打卡项目旅拍、MR实景剧本娱乐等吸引着众多游客。2025年春节期间,景区人潮涌动,共接待游客18.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1亿元,迎来了今年新春第一个旅游高峰期。1月16日,“AI游西江”发布,西江苗寨与科技接轨,不仅助力旅游产品推广、文化传承,更为游客带来个性化、智能化体验,为助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贡献力量。

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旧貌换新颜 文旅谱新篇

17424379462557_a.jpg

苗族同胞在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迎宾。刘朝富 摄 (贵州图片库发)

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原兴仁县屯脚镇鲤鱼坝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92.62%,苗族人口占70.88%。2014年,被作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这里民族文化浓郁,苗族板凳舞、飞歌、刺绣等特色文化传承至今。每年苗族“八月八”风情节,热闹非凡,周边县市苗族群众齐聚,祭祀、载歌载舞,场面宏大。

17424379464173_a.jpg

鲤鱼村苗族“八月八”风情节。蹇广宏 摄(贵州图片库发)

曾经,鲤鱼村因过度开发生态恶化、发展受阻。后来,鲤鱼村转变思路,践行“两山”理论,积极实施河道生态治理、污水处理,划分封山育林责任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

17424379479447_a.jpg

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风貌。刘朝富 摄 (贵州图片库发)

如今,鲤鱼村依托良好生态与民族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占地22亩的鲤鱼乐园集多种游乐区域于一体,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村里还建成生态公园、玻璃观景台等多个文化项目与景点。同时,积极发展种桑养蚕产业,2023年桑蚕产鲜茧1.6万余斤,产值达240余万元。“现在,村里酒店民宿、农家乐生意兴隆,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900余万元。”鲤鱼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田锦华骄傲地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黄蔚

文/明雪


上一篇:文化中国行|历史文化名村,赏春花寻文脉

下一篇: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见山水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