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群众杨和钧诗稿是用白皮纸装订的草本,长25.2厘米,宽13.9厘米,厚0.2厘米,共30页。封面与封底略有残破。封面写有“民国廿年嵗次 辛未孟秋月 置 弘農氏抄錄 寫信草本”字样。
杨和钧的诗稿原是家庭日常账本,诗句写在第9至12页,有《板壁上的指南》《苦》《感恸七绝词一首》《奠祭》《清明》《无价之宝》《再见》《悼之》等十首诗,共362个字,其余部分均为日常账目。
杨和钧,贵州锦屏县婆洞人,1934年12月中旬,红九军团长征路过婆洞时,红军的宣传和行动深深地打动了杨和钧的心。20日,他在这本账本中写下《板壁上的指南》诗一首:
赶场天或是平常,
寨上的农民或是行人来往。
人人的目光都投向板壁上,
因为板壁上有农民的指南。
这指南是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
它召唤穷苦农民站起来。
打倒土豪劣绅,
分田地夺政权,
扛起枪把东洋鬼子赶下海洋。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红军的信任、对土豪劣绅的厌恶和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情。红军走后,他秘密将负伤掉队的红军王连长救护回家,与他同吃同住,相互交谈,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并结为兄弟。后来王连长被敌人逮捕遇害,杨和钧痛不欲生,心如刀绞。他满含着眼泪,提笔写下《感恸七绝词一首》:
千里迢遥只为我,
中途丧命泪沾襟。
革命真传亲遗嘱,
永世不忘誓词盟。
这首诗表达了杨和钧对王连长怀念的凄凉思绪和向往革命的情怀。最终,他决定沿着红军北上的道路寻找红军,但是他的行踪被国民党反动派发现,被敌人杀害。
1957年,杨和钧的儿子杨胜生将这本杨和钧诗稿捐献给遵义会议纪念馆。这本诗歌稿本,成为一件反映军民鱼水情的珍贵历史文物。
1994年,杨和钧诗稿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确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